時間:2021-12-28 瀏覽量:2073
這里沒有花紅葉綠和平坦寬闊的校園,也沒有高聳林立的教學樓堂,而這里卻時時不斷的展現(xiàn)出道道誘人的風景線。這道道風景線,雖然是一群老年人編織的,卻格外耀眼,分外燦爛,是那樣的靚麗、生動。年輕人走進這里都被吸引,這哪里是夕陽,分明是朝霞,是晨曦。
這里是吉林省臨江林業(yè)局老年大學,是吉林省林業(yè)企業(yè)唯一的一所老年人學校。
沒有去上級主管部門注冊掛名,更沒有正式的行文批件。是一群追求“大學”夢的離退休老干部,老工人在企業(yè)領導支持下于十八年前辦起來的老年人學校。
2000年春天,在臨江家屬住宅區(qū)的一個樓頭“偏廈子”里,幾位老同志劉玉美、盧光軍、劉清亮、姬鵬德、候永勝湊在一起談論:許多城市都辦起老年大學,我們這些在林業(yè)工作一輩子的老年人如今趕上了太平盛世,享受了改革開放成果,也應該跟上時代步伐,做終身學習型的老年人。我把大家的意見向當時離退休管理處處長周刻企反映,他向局黨委有關領導匯報后,很快得到答復。我們便在這里掛上了“臨江林業(yè)局老年大學”的牌子,我們的老年大學就這樣成立了。大家風趣的叫她“偏廈子大學”。
黨委派副書記董毅兼任校長,我便成了主持工作的副校長,這一主持就是十八年。建校初期就擔任教學部長的劉清亮,文體部長劉玉美也同樣一干就是十八年。沒有教師,就地取材,請了幾位有專長的退休老同志任教,辦起了書畫課、健身養(yǎng)生課、舞蹈課、音樂課、攝影課。孫德儉、姬鵬德、牟桂云、姬丕貴、王典擔任各學科教師。為活躍校園生活,為學員創(chuàng)造更多的發(fā)揮余熱和展示才華的平臺,我們還辦起了“三苑”(臨江藝樂苑、三公里藝樂苑、樺樹藝樂苑),“三隊”(秧歌隊、門球隊、京劇演唱隊),“一團”(合唱團),堅持經(jīng)常性活動。
為滿足老同志學新知識要求,還借用職業(yè)高中計算機教室辦起了短期初級計算機班,從開機、關機、ABC學起。退休的老黨委書記張樂山堅持乘公交車去三公里上課,增強了我們辦學信心。
85歲的離休老干部顧尚贏(原木材經(jīng)銷科科長)和他老伴張玉卿是首批學員,老夫妻花白的頭發(fā),火紅的休閑便裝,手牽手,互相攙扶著走進教室,凝神貫注、津津樂道地端坐在課堂上,那求知、求樂、如癡如醉的神態(tài),完全不像一對耄耋老人,讓人看了不得不為之喝彩!
你還會看到,早晨迎著太陽,一個年過半百的老年人用輪椅推著一位更年長的老人向教室走來。這是我局原物資公司經(jīng)理,現(xiàn)已退休的周志軍推著97歲的老父親周煜辰來上音樂課。周煜辰是我局離休老干部。他患較嚴重的關節(jié)炎,走路很吃力,他家就在學校附近,但每次上課他都要提前一個多小時從家走,早早就來到教室。他說:笨鳥先飛,我走路慢就得早走才能不遲到。近些年隨著年齡的增長,他的腿腳越來越不靈便,他還是堅持上課,兒子退休后,便擔負起接送老父親的任務,風雨無阻、無怨無悔。無論是上課,還是參加學校開展的活動,從不耽誤。
前些年,還有一位特殊的學員。電子琴課堂上,一位瘦小,帶著深度老花鏡的學員,面前的課桌上擺著一個畫著電子琴鍵的大紙殼。他一會兒看看講臺上老師的口型和手勢,一會兒雙手按著紙殼上無聲琴鍵,神態(tài)自若,專心致志,令人油生敬意,他是已90歲的設計隊老干部暢玉明。暢玉明在解放戰(zhàn)爭中被槍炮聲震聾了耳朵,現(xiàn)在年齡大了,一點聲音也聽不見了,只能靠看對方的口型和手勢理解用意。
2000年老年大學開辦時,暢玉明積極報名。他參加了計算機、音樂、繪畫、電子琴等所有專業(yè)班學習,因為他家境不富裕,加之他根本聽不見聲音,老師特批準他可以不帶琴。他便用紙殼畫了個電子琴鍵。每次上課,他都是早早來到課堂,坐在最前面離老師最近的座位上。
有一次,音樂期末考試因為他唱跑了調,老師給打分不及格,他心情不好,說是給班級扯了后腿。學員們講情,我和教導主任找老師了解情況后,根據(jù)他學習態(tài)度及音樂常識的成績,又因他聽力障礙原因,老師重新給評了分。他很高興,學習的積極性更高了。
樸英珠已經(jīng)79歲了,她是朝鮮族。她除愛好唱歌、跳民族舞蹈,還熱衷于學英語。因為英語班每學期都有新學員報名,老師只好新老學員都照顧到,字母、單詞、語法、日常用語,經(jīng)常是反復教。老樸總是不厭其煩,津津樂道學了又學,一堂課不落。她已掌握了上千個單詞及簡單的日常用語,并且會應用。一次乘飛機去北京兒子家,上了飛機她很快按標示找到了座位,還幫一位老年乘客找座位。有兩個年輕人問她:“阿姨,您是什么學校畢業(yè)的”?她自豪地說:“我是臨江林業(yè)局老年大學的”。因為她說的英語常帶朝族口音,大家風趣的說她說的是朝鮮族英語。她對我們說:“我老伴和兒子都是大學生,我不能落后啊”!
在三公里班有一個剛到六十歲的女學員武君。她是生活服務公司退休職工,五年前,她患乳腺癌停學治療。手術切除了一側乳房,經(jīng)過幾次化療,滿頭濃密的黑頭發(fā)掉光了,臉腫胖的像皮球,身體瘦弱得不經(jīng)風,原本活潑可愛的樣子蕩然無存。她每天大門不出不敢見人,眼淚不斷,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了。姐妹們去家里看望她,勸她繼續(xù)上學,她說:“那人家還不得笑話死我了,都得癌癥了還出來得瑟?!苯?jīng)老師和學員姐妹們再三勸說,她才放下包袱,又開始上學了。
她堅持邊治療邊學習,英語、電子琴、戲曲、音樂每天忙個不停,感到生活充實了。她沒有音樂天賦,從小到大沒參加過文藝活動,更沒登過舞臺,但她不恥下問。上課時,她指著樂普上的“1”問老師:“這個“1”怎么唱?”大家忍著誰也不笑,老師耐心地告訴她:“這個“1”在樂普上要唱“都”,不能唱“一”?!睆幕A知識學起,認認真真的學,一堂課都不落,每天迎著早霞,背著書包,背著琴早早到學校,她當上了戲曲班班長。她說:“我是共產(chǎn)黨員,應發(fā)揮模范帶頭作用,多做工作”。她一邊承擔照顧患老年癡呆癥的八十多歲的老母親,一邊堅持上學,還熱心為大家服務。
武君活過來了,美麗的笑容又重新綻放在她的臉上。如今她活得那么快樂、那么陽光、那么幸福。前兩年她去省醫(yī)院做了全面檢查,各項指標都正常。她在我們舉辦的“黨在我心中”演講會上說:“老年大學是我生命的延續(xù),我離不開她”。
王繼文是森鐵處二道站的老站長,一個建國前參加林業(yè)的老工人。82歲了,他參加了音樂、戲曲等好幾科學習。很長一段時間,班里只有他一名男性學員,他沒因此而放棄,還經(jīng)常自編一些歌頌黨,歌頌林業(yè)工人幸福晚年的快板唱給大家聽。他已經(jīng)學了十八年了,每屆結業(yè)生都有他的名字,自稱自己是老留級生。
像王繼文這樣的老留級生還有不少,他(她)們都是學了一年又一年,不要結業(yè)證,不求什么榮譽,只圖學習新知識,結識新朋友,相聚老朋友,心情愉悅,健康快樂的晚年生活!
學員們不僅滿足于求知求樂,更渴望展示和踐行自己的人生價值。他們積極報名參加老年志愿者團隊,以飽滿的熱情、積極向上的精神、以老有所學、老有所為的實際行動向社會、向群眾傳遞正能量。頭戴小紅帽,手持工具到公園、到街道路旁撥野草、撿垃圾、清理環(huán)境。春耕季節(jié),一些老同志上山巡邏,檢查退耕還林。老年活動室工作人員因接受新任務忙不過來,志愿者們便自動編組,輪流值班管理活動室。燒水、拖地、擦桌椅、擺放活動用具,為參加活動人員服務。
老年大學的教職員工都是退休老同志,他們兢兢業(yè)業(yè),不計較報酬,無私奉獻。
臨江老年藝樂園已建立十八年了,原生活服務公司經(jīng)理劉玉美同志把那里當成自己的家,年復一年,日復一日,沒有節(jié)假日,沒有星期禮拜,無怨無悔。大年初一,大家聚到一起互相拜拜年,聊聊天,打打撲克,下下棋,非常開心。他堅持弘揚正氣抵制不良風氣,對個別人在這里傳播損害黨的形象的言論,他不講情面給予嚴厲批評。教學部長劉清亮老伴患糖尿病并發(fā)癥已十多年,每周需去醫(yī)院做透析2-3次。她不能自理,全靠用輪椅推著接送。劉清亮同志克服家庭困難,從未因此而影響工作,始終把教學和他承擔的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條。
崔世萍是三公里教學班的班主任,還兼任了三個學科的教學及各項活動的策劃,組織。她注重把管理班級、教學和做好學員的思想工作結合起來,學員們視她為老師、姐妹和朋友。
張玉芬是六十年代戲曲學校畢業(yè)的專業(yè)人才,現(xiàn)擔任臨江市戲曲協(xié)會會長,她擔任臨江教學班戲曲課教師。她的課上的專業(yè),活躍,教了唱腔,還要教表演,練基本功:甩水袖、舞手娟、走臺步、跑圓場、練踢腿……六七十歲的老頭老太太一個一個到講臺上面對學員連唱帶比劃,自己樂開了花,逗得大家哈哈大笑,開心極了。她還經(jīng)常帶領學員到鄉(xiāng)村、社區(qū)、養(yǎng)老院義務演出,得到觀眾好評,她的課學員由剛開始只有十幾人發(fā)展到八十多人。
各學科的班長即是學科代頭人又是學員的知心朋友和服務員。掌握出缺勤情況,維持課堂秩序,為大家跑腿學舌,復印教材等,經(jīng)常要自己搭上電話費、復印費,他們任勞任怨,從不叫苦叫累。
隨著辦學規(guī)模的擴大,學員人數(shù)越來越多。這些年歷任局領導和離退休管理處領導更加重視,陸續(xù)地給解決了辦學場所和必要的費用,原來只有不到20平米的“偏廈子”現(xiàn)已發(fā)展到三個教學校所,400多平方米的教室。臨江大課堂還裝上了多媒體教學設備,舞蹈室鋪上了地膠及練功用的拔桿和大鏡子。學員人數(shù)由辦學初的三十幾人發(fā)展到340多人,有的學科因受場地限制,只好限額招收,每學期都有報不上名的。迄今為止,已經(jīng)結業(yè)六期,每期都有200多人次獲得學科結業(yè)。
“長白山下,鴨綠江旁,這里有我們老年大學學堂。昔日崗位顯身手,今天學海共翱翔。莫道桑榆做學問,老樹春花花更香。”學員們唱著自己編寫的校歌。歌聲、琴聲、笑聲、讀書聲、還有那健康優(yōu)美的舞姿,加上志愿者們忙碌的身影。只要你走進這里,怎能不被這些老年人執(zhí)著向上的精神感動?怎能不為這里的風景而喝彩?然而這些僅僅是萬花叢中幾個葉片。
(作者 李秀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