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:2021-03-10 瀏覽量:2210
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指出:“不論時代發(fā)生多大變化,不論生活格局發(fā)生多大變化,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(shè),注重家庭、注重家教、注重家風。”紅色家風是老一輩無產(chǎn)階級革命家教育親人的理念和方法,它源自中國共產(chǎn)黨人在革命、建設(shè)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關(guān)于家庭文化建設(shè)的理性思考,融合了家風的基本內(nèi)涵與革命文化意蘊,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,以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家文化為底蘊,以革命家庭為場域而形成的共產(chǎn)黨人齊家實踐的風貌。
毛澤東主席引導教育家人,“做普通的人”,守“本分”,靠自己的才能和勞動吃飯。
周恩來總理雖然沒有子女,但對自己的親屬、晚輩提出比一般人更嚴格的要求,生前對親屬制定了十條家規(guī)。
彭德懷元帥--近水樓臺“不得月”,只因心中有大局,有群眾!
朱德總司令當忠孝不能兩全時,沒能在母親身邊盡孝,而是選擇了為國家和民族盡忠,是一個大忠大孝的中國人。
劉少奇--讓孩子嘗嘗吃不飽的滋味,有好處。
徐向前元帥:初次登門的兒媳婦在飯桌上見不到一片肉。
李克農(nóng)上將當子女的個人意愿與組織決定發(fā)生矛盾時,毫不猶豫地引導子女服從組織安排。
粟裕大將教子“十字訣”--“吃苦、耐勞、嚴肅、頑強、勇敢”。
焦裕祿:熱愛勞動、艱苦樸素、不搞特殊化的三條家風。
......
老一輩無產(chǎn)階級革命家,以及老黨員、老干部所建立和倡導的家風,是向上向好向善的家庭風氣、風格與風尚。彰顯的是信仰堅定、忠誠老實,廉潔自律、艱苦樸素,甘于奉獻、嚴守紀律的優(yōu)良作風,不僅是抵御貪腐的“防火墻”,也是砥礪品行的“磨刀石”。傳承好紅色家風,就能讓家庭成為涵養(yǎng)美德、陶冶情操的“心靈歸宿”,就能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。
良好的家風是優(yōu)良品質(zhì)在家庭中的積淀和傳承,是家庭留給每個成員的寶貴精神財富,在無形中影響著家人,讓子女終身受益,其價值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。
身處“四保臨江”革命老區(qū),我們自小就受愛國主義熏陶及紅色教育,不缺少學校對于自我認可和道德品質(zhì)的教育,同時接受著父母日復(fù)一日的言傳身教,耳濡目染。就我家的情況,家風就是家規(guī),是一家子的風氣。
家風在我們家,體現(xiàn)在孝順上。
我們常常教育孩子說,“百事孝為先”。在家里,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說話,我們都要好好的聽,就算說錯了,也不能當面指責,要換一種他們能接受的方式悄悄的告訴他們。
不跟長輩頂嘴,也是孝順的體現(xiàn)。
長輩們說的話,我們一定要聽,讓我們做什么事兒,要立馬行動,不能拖拖拉拉的。
我們家的家風還體現(xiàn)在飯桌上。
一家子人開飯了,如果長輩們沒有動筷子,我們絕對不能先吃的。都要等到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到齊了,大家才開始一起吃飯。不知不覺中,這都成了一個習慣了。
我們常常教育孩子講禮貌,主動跟認識的長輩和鄰居打招呼。我們不僅這樣教育孩子,我們自己也是這樣做的。
家風,是父母的一種言傳身教。
“少年智,則國智。少年強,則國強,少年獨立則國獨立.........”這一段出自梁啟超先生的《少年中國說》。梁啟超先生寫這些是想告訴青少年今天的責任,不在于他人,全在年輕人的肩上。所以,我們要在臨江這片紅色土地上,依托紅色文化,傳承紅色精神,讓紅色精神在我們身上得到發(fā)揚,讓紅色精神的清泉在我們心中流淌,讓我們在紅色精神和優(yōu)良家風的沐浴中健康茁壯成長,成為一名合格的紅土地接班人。
(作者 俞志丹)